西南大学近期公布了一项关于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31.7%的学生存在轻度或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大约0.4%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存在的情况下,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厌学、情绪不稳定、以及自杀和自伤等问题愈加严重。这不仅是全球都要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都需关注的事情。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全文内容
今天是儿童节,阜阳市三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和阜阳市心理健康促进协会从家庭环境、孩子脾气暴躁、学生厌学等方面谈谈儿童心理健康,帮助父母了解一些基本的儿少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儿童“心”成长。
01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焦虑的母亲、缺位的父爱、唯成绩论”的家庭状况,不利于儿童成长,更易引发心理问题。
焦虑是家庭中最具感染力的情绪,而导致家庭焦虑因素的前两名是小孩教育和小孩健康。强烈到令人窒息的想要保护家人的这种渴望,会使家庭成员变得很焦虑。父母特别是妈妈对孩子的“为你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好成绩就没有好的工作”这些期望和保护,会让孩子变得焦虑。母亲是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母亲若经常情绪崩溃、歇斯底里,那么孩子的最后这道防线就会坍塌。
父亲作为孩子勇气和力量的来源,若父亲陪伴的缺失,孩子会失去生理安全的保证,可能会出现胆怯、懦弱、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
经过实证研究证明,通过治疗患有焦虑障碍的孩子父母,孩子的焦虑症状会有所减轻。
02孩子的“暴脾气”,父母该怎么处理
人的心理发展会存在着“全能自恋幻想”,也就是幼童会认为:只要我一表达我的攻击性,这个世界就会被摧毁。所以孩子会认为自己似乎应该为周围发生的所有坏的事情负责。比如很多孩子会本能而坚定地认为,父母争吵或离婚,一定是自己不够乖、自己做错了什么造成的。
为了不造成“灾难性”“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第一反应会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未被表达的攻击性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剧烈的方式爆发出来。这就是有的孩子脾气非常“爆”的原因。因为在“爆发”之前,已经压抑了很久。
面对孩子“暴躁”的表现,很多父母会慌张。孩子能够表达攻击性,这本身不是坏事。适当表现出攻击性的孩子,很可能会更有活力,心理发展也会更加健康。
当孩子具有攻击性时,父母首先应该让孩子表达,不要遏制孩子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会由指向外界转为指向自身,比如啃咬自己指甲、自闭、抑郁等。
第二积极共情,看到和接纳孩子的攻击性,接纳孩子,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一个“坏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懂事”的标签。
第三尝试看到孩子攻击性背后,到底在表达什么。大多时候,孩子表达攻击性,只是在尝试建立关系,获得父母和他人的关注、认可和尊重。
第四引导孩子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不够、社交技能的欠缺会导致孩子错误而破坏的表达攻击性。
总之,孩子的“暴脾气”,并非洪水猛兽。暴脾气,真正考验的是父母的反应,这对孩子是否能成功度过这一阶段至关重要。
03孩子厌学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厌学本身不是心理问题。它并非问题本身,只是问题的一个表现而已。厌学现象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存在早年分离创伤、亲子与家庭问题、网络成瘾、各种心理障碍等情况。
家长在处理厌学问题时,不要忽略背后可能的心理问题,否则会失去理解孩子困难和痛苦的机会,也可能错失帮助孩子成长的时机。
04疫情下,家长如何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一是父母应让儿童“适量” 地接触疫情信息,并向儿童传递疫情正面信息。避免让儿童长时间暴露于“疫情”信息之中,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孩子传递积极正向的信息。
二是父母要先关照好自己,避免出现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这样才能用更稳定的状态来关照孩子和家人,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器。
三是引导儿童作息规律。稳定、规律的生活可以给儿童带来安全感,适量的运动还可以帮助孩子宣泄情绪,缓解压力。
四是尊重孩子的独处需求和联结需要。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说过:事实上,我痛恨某些人夺去了我的独处,却不曾提供我陪伴。同样地,每个孩子都有独处的需求,也有和家长一起沟通、玩耍的需要。当儿童独处时,家长不要干扰、打断、“指导”他们的独处;当儿童有沟通、陪伴需要时,应及时满足。
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存在真空之中,而是由他人所塑造,由与他人互动的方式所塑造。关注儿少心理健康,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心理环境,让心理问题“疫”去不复返,促进“心”成长。
阜阳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预约电话:0558-2251985
阜阳市心理干预援助中心 服务热线: 0558-256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