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大众篇(专家:孙建中;拟稿人:刘昊伟)
随着疫情发展变化,无论医护人员、患者,还是家属、普通民众,都承受着一些担心、害怕、难过和无助的精神压力,甚至有些人产生了的过度焦虑与恐慌情绪。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很大。
面对疫情,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阜阳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阜阳市心理援助热线)、阜阳市心理健康促进协会联合推出“疫情心情”专家栏目,聚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邀请精神科专家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给大家支招,助力解决相关人群所存在的焦虑、恐惧以及心理危机等问题。
针对普通民众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本次邀请了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孙建中,看看他说了什么?
Q:面对疫情,我们为什么会焦虑甚至恐惧?
A:怕死,不知道未来会什么样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我们恐惧或恐慌等重要原因,但焦虑适度就没啥问题。
人类天生就对死和不确定性感到害怕,从而会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但我们现在正经历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不同的情绪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这是千百年来进化的结果。诸如恐惧和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应对威胁,保护自己,也正是我们面对肺炎疫情所感受到的。
因此,无论现在您的感受是什么,都很正常。只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变化。
Q:面对疫情,最重要的心理自助能力是什么?
A:稳定感和适度的焦虑,心情好,免疫力才能更好,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防控疫情。
就像刚才说的:不要对未来及以后的疫情发展想太多,关注当下,接纳自己的情绪,做好自身防护就可以啦。恐惧和焦虑是我们的一种生存和自我保护机制,但要适度,切勿过于焦虑、甚至恐惧。根据目前病毒传染特性来看,戴口罩、勤洗手、不去人群聚集处便能有效降低被传染的风险,大大提高自身安全。与此同时,尽量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有科学研究表明,心情稳定、愉悦的人免疫力更强。
Q:怀疑自己得了肺炎,特别焦虑怎么办?
A:从疑似到确诊需要满足病症条件。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来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不必要抱有灾难化的思维,把结果想的无比糟糕。
首先,对照肺炎防护手册,轻症的话居家隔离观察一段时间,自觉症状变重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其次,科学理性看待疫情,扭转灾难化思维。
现在有很多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最新的疫情通报:多少人确诊、多少人疑似、多少人死亡。看到这些疫情数据和网上大量贩卖焦虑的负面文章容易让我们产生难过、害怕的情绪,更容易引起“灾难性思维”,这种灾难化思维会造成过度焦虑感,令我们失去对局势的合理认知。常见的灾难化思维的表现是“如果我感染上病毒怎么办?”“如果身边的人都感染了怎么办?”“染上后,治不好怎么办?”“我们人类是不是要没了?”。
虽然肺炎的传播性比较高,但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要相信科学和医生,即使自己被染上也可以度过这一关。另外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强大领导、逆行的医护人员、八方来援的物资,这些努力和爱的力量,会引领我们走出困难、消灭疫情!
除此之外,应该扭转灾难化思维。应该通过识别扭曲思维,把担忧的问题转换成肯定陈述、质疑扭曲观点的正确性、采用现实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观点扭转灾难化思维,如“可能我担心自己被染上肺炎,但只要我做好防护,染上的可能性不大,再者现在治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我的担心可能有点过啦,没必要这么紧张、害怕。”
Q:家人得了肺炎,家人和我的负面情绪该怎么处理?
A:自己先别焦虑,多倾听,适度反馈与关心。
当家人得了肺炎需要隔离时,我们可能会因为觉得帮不上忙、怕自己被传染而感到焦虑和害怕。所以如果你自己本身的情绪已经不太好,记得先关注自己的需求,比如找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或专业人士谈谈,宣泄自己的压力,然后你才能去支持被隔离的亲友。
被隔离的家人也会感到孤独、害怕,首先,应该鼓励他们相信党和政府执政,规律生活,保证营养,睡眠和室内运动。睡前尽量不看疫情信息。可以通电话或进行视频聊天,倾听感受,鼓励他们,当家人的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时不要过度解释,也不要过度判断,只需仔细倾听、适度反馈即可,不然可能会引起家人的误解及悲观念头,必要时寻需求专业帮助,比如阜阳市心理援助热线为0558-2569999。
同时要对家人保持一种“适度”的关心。对他们的需求保持敏感,做到适时关切他们,但不要太夸张,若过度注意家人需求,他们可能会出于好意掩饰、压抑一些负面情绪,这样会让他们觉得更愧疚,更孤单。
如果感觉到了家人不寻常的情况,要及时向医护人员或卫生主管单位反映情况。